市西生活忆旧
1950届校友 胡高雁
市西中学的前身原为西童公学,1946年市西建校之初还留有少数外籍师生,入学新生的家庭出身大多为“白领”阶层,与沪上其他教会学校一样,有着西洋文化较深的影响,文艺和体育活动比较活跃,少数具有较高水准的学生在市里各项比赛和演出中为母校争得了极大的荣誉。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使每个市西学子在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享受了人生无忧无虑最美好的少年时光,受用终身。我虽年逾古稀,往事忧历历在目,值此母校建校六十周年大庆之际,将记忆中的市西生活的一些往事写出来,供大家回味。
生活方面
一、担保书和校规
市西1946年秋开始招收新生,入学时,与其他公立学校一样,每个学生要交一份担保书,担保学生的行为不违规,学校则印发给每个学生一份有一百来条奖惩条例的详细校规。开学初,每个学生的品行为“100”分,若有违规,每次扣1-3分,如迟到一次就扣1分;做了好事或学习成绩突出也有奖分,若一个月没有违规扣分可奖励3分,加到“120”分,可获校方奖励表扬,若扣到仅剩“80”分,就要函告家长注意教育改正,低于“60”分则予除名。为此,训导处的外籍教师Mrs. Liang 每天早上守候在校门口,遇到迟到的学生就问“Class number”,记下该生班级学号,但往往有人乱报嫁祸于人,也就有人被冤枉扣分,事实上这项制度并未真正实行,一学期下来也就不了了之。
二、男女生分班
初中三个年级为Ⅰ、Ⅱ、Ⅲ,每个年级为A、B、C三个班,A班和C班为男生,B班为女生。高中三个班为Ⅳ、Ⅴ、Ⅵ,每个年级为A、B两个班,高二因女生较少,成为惟一的男女生混合班。每个学生在班里都有个学号,我记得自己是“ⅢC35”。
三、校舍与设备
原西童公学校舍一分为二,西部原女中部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和“市立女子师范学校”,东部原男中部为市西中学。西部面积较大,所以市西学生在课间常“越界”到女师操场上去活动,后来女师在中间筑起了竹篱笆,从此楚河汉界双方极少往来。
当时的教学大楼(今传家楼)只有三层,行政、教学、实验室等全包括在内,大楼南面有一片水泥地为集队早操之用,沿愚园路和乌鲁木齐路都有高高的铁丝网,以防足球飞出去。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仪器都是西童所留,虽不完整,也能满足各种教学所需;其他如健身房、美术、音乐、劳作等专门教室,在经过8年抗战的上海来说,条件还算好的。
学校环境整洁优美,是与赵校长的倡导分不开的。他每天早上就在大楼过道厅前的一面大镜子前迎接师生来校,劝导学生要衣着整齐,上二楼楼梯转弯处墙上有Mrs. Sandle所绘的北京祈年殿的壁画,至今还给许多“老生”留下深刻印象,念念不忘。
四、作息制度
赵传家校长倡导学生全面发展,不读死书。虽然校门开得很早,但各层教室两头的玻璃门是不开的,除雨雪天外,学生全部都在操场上活动锻炼,“Ball please!” 处处可闻。8点钟,全体在南操场排队集合,升旗早操后,静静地排队进教室,男生从东边车棚前走进大楼,女生从西边进。第二节课后休息20分钟,两头玻璃门又锁上了,学生一个不留全部到操场活动,之后又到南操场排队进教室,上第三、四节课。下午上课前教室同样是不开放的,铃响再排队进教室。所以学生每天要排三次队,严守纪律也自然成了习惯。一年四季作息时间不变,下午3点就放学了,教室由校工打扫锁上(值日生只负责擦黑板,从不搞卫生),学生又可以到操场上龙腾虎跃到傍晚回家。也有些学生早些回家,学习音乐、美术、健美等,但没有听到请家教补课的。因为课外作业很少,大部分已在课堂上就完成了。正如校歌所唱的“活泼天真,精神饱满”,市西学生的传统就是守纪律,有礼貌,健康活泼,绝无当时社会上的“阿飞”习气和不良行为,这些良好习惯,我们中绝大部分能一直保持终身。直到今天,在老同学聚会时,我们很多人还是不抽烟,不喝酒。
文艺方面
1946年的“圣诞节”,市西举行了第一次文艺大会演。各班都全力以赴,献出各自的拿手节目。最为突出的是初一B班的慎慧兰、纪秀兰、蔡宜其等自编自演的《白雪公主》,至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次活动中出现了很多水准很高的人才,特别是高一(1949届)A、B两班。现将文艺活动分述如下:
一、音乐
市西的音乐教师都具有较高水平,汪丽芳是圣约翰大学音乐硕士,谢静声、廖一鸣是著名歌唱家。学生中也是人才济济,他们大多在课余师从名家,周勤丽和尚工嘉的钢琴,王鹤鸣、黄大霖、费定原的小提琴,林月珍的吉他,丁家琦的京胡,杨维衡的花腔女高音,周树廉的京剧老生等都具有相当的功底,有的在毕业后继续走上专业道路。此外,口琴在学生中很普及。上海的口琴名家王庆隆、石人望都来学校表演过,学生中参加著名口琴会的也很多。市西的合唱团在严信一等老师支持下,1947年暑假曾参加过市里的演出,1950年的高三毕业班还排演过《黄河大合唱》。
二、舞蹈
1947年大型女生群舞《俄罗斯皇宫舞》等曾参加市里演出,在校内演出过的有民间舞《朱大嫂送鸡蛋》等,还有1949届表演的爵士舞《 Some Sunday morning 》,以及刘桂馥老师即兴表演的《青春舞曲》,令人耳目一新。解放后,腰鼓也风靡一时,市西是较早成立腰鼓队的学校之一,在沪西一带影响较大,其中的骨干有秦华楼、王琛、孔本瞿、凌锡玮等。
三、戏剧
1946年高一曾演出过讽刺国民党官僚主义的话剧,1947年高三女生陶岚影等演出过英语话剧,1949届的京剧和话剧也多次在校演出,颇受好评。但后来沪上流行的越剧、沪剧、锡剧等地方戏曲似乎在校园内从未听到过。最值得骄傲的是慎慧兰从初一自编演出《白雪公主》后,与她妹妹慎慧莲多次自编自演话剧,有《全家宝》、《女生宿舍》以及诗朗诵《地球,我的妈妈》等,《女生宿舍》还获得了1951年上海市中学生文艺演出一等奖,报纸上登出了获奖照片及剧本全文,从《市西校友》中得知,慎慧兰后来成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以后的市西毕业生中还涌现了连德枝、邬君梅、乔榛、童自荣等国内外知名的演员,说明戏剧方面市西有很好的传统。
四、演讲
赵传家校长常在毕业典礼和星期一“纪念周”时请名人来校演讲,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演讲比赛,有普通话也有英语。当年唐孝慧的“Try try again”我还有印象。1950年春的一次演讲比赛,高三陈震宇的“我们没有困难”和高一冯嘉真引用刘少奇的话“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使师生们更好地认识和面对建国初期国家的暂时困难。
体育方面
1946年建校之初,在校学生不过500余人,却拥有沪西地区最大的中学操场和健身房,使市西中学的体育传统得以充分发挥,拥有一批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市级比赛及各项友谊赛中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
一、足球
1946年才进高三的薛佩然、张仁义两人就已经在上海著名的职业球队——青白队踢球。当时的校队人才济济,守门员赵雨民、后卫张仁义、中坚薛佩然、前锋胡士中、曹显民、印度人J.Singh 等都有较高水平,那时还没有市级中学生足球联赛,但在校际比赛中市西都取得很好的成绩,特别是对拥有著名球星姜訚清的圣芳济中学比赛时,曾吸引数千人观看,结果市西以5:3胜。1948年5月在江湾举办的全国运动会中,薛佩然、张仁义代表陆军队参赛,获得并列冠军。由于操场大,空地多,课余时到处有男生追逐“永字牌”小橡皮球的身影,所以足球运动在市西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些年在报上看到市西中学在《新民晚报》杯上取得不俗成绩,也就不奇怪了。
二、垒球和拳击
受西童遗风的影响,市西擅长垒球的好手颇多。1948年5月全国运动会时,韦尚杰、陈敬仪分别为上海市男女垒球队的主要投手,并且都获得了冠军。1947年暑假男子垒球队还曾出征大夏大学,以2:0取胜。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陈敬仪、赵玲玲都获得过女子垒球掷远的冠军。
拳击也是一些男生的爱好,其中的好手有菲律宾人Madraso 兄弟和1949届的Willian等人。1951年在报上看到我校1947届在沪江大学就读的赵雨民获上海市拳击赛中量级冠军。
三、篮球
1947年春我校参加中学生联赛“毓琇杯”时,获小组第一名出线,决赛阶段以接近比分被同济附中淘汰。1948年参加“公展杯”时,仍以小组第一名出线,决赛阶段遇有超高巨人汪均炳的圣约翰附中队,在上半场领先较多的情况下,下半场被反盘淘汰。校队的主力是1948届的薛佩然、张仁义(后卫)、霍景辉(中锋)、林楚材、胡士中(前锋),以及1947届的施纯(前锋)。
四、田径
1947年在本校操场上举办第一届田径运动会,高二(A)的薛佩然获
1947年秋,我校曾参加了虹口公园体育场举行的上海市运动会中学组田径比赛,取得总分前几名的成绩,其中林楚材获铁饼第一名,薛佩然获男子
时光流逝,我们这些当年的中学生,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由于在母校市西中学受到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的教育,我们考上大学后,大多成为所在大学的文艺体育积极分子,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还保持着良好的锻炼习惯,使我们终身受益。这篇文章就表达了我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由衷希望现在就读的市西学子们,能继续发扬这优良传统,“愿市西同学,作中华栋梁,身心家国齐努力,德智体群共增长。”
(